01 加入新工科教育探索的初衷是什么?
Jason:一直以来,我都对技术与社会或技术与管理的交叉抱有极大的兴趣,这可能源自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没有一条既定的道路可以遵循,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
让我对欧林工学院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它的使命在于真正革新工程教育,甚至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对我来说,能够为全新的教育模式做出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工作让我备受鼓舞,与世界各地在类似变革道路上同行的其他机构合作,也同样令我充满启发。
02 欧林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Jason:这要从欧林工学院的使命开始说起。欧林成立的初衷是创造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方式,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工程和教育都发生了变化。
历史上,工程一直被视为将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我认为,21世纪的工程远不止于此。在欧林,我们相信工程始于人,也终于人。当真正把人放在工程的中心时,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此外,世界变化得非常快,传统的工程方法假定知识是固定的,学生的任务是获取这些知识,教师的职责则是将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社会要求。
当这些理念应用到教育上时,会得到一些不同的教学方式。我们把学生视为“人”,就像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用户一样,我们也希望把这些“用户”、即学生放在中心。因此,设计思维真正嵌入了我们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在我们教学的方式上,还是在我们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这就是欧林模式的关键部分之一:以人为本。
最后一点是,当你试图为学生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创造学习体验时,重要的是要让这些体验具有吸引力。我们采用的基于项目制教学、主动学习和体验式教育等教学策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工程是更为复杂且跨学科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专业。
03 作为工科教育领域的先锋,欧林工学院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Jason:这里存在一个误区,所有关于工程和教育变革的讨论,其实并不具有争议性,人们早已意识到世界在改变,教育也要发生改革,问题在于当时的现有机构并没有能够有效推动这些变革。
我认为,欧林面对两类挑战。首先是内部挑战,得益于一笔慷慨的慈善捐赠,欧林能够从零开始建设一所全新的学院,没有受到改造现有课程或项目的束缚。但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很多事情并不顺利。我们的第一届毕业生曾设计了一件T恤,正面写着‘史上最糟的欧林教育’——反映了他们在开创阶段遇到的困难,而T恤的背面则写着‘史上最好的欧林教育’,象征着他们最终克服了这些挑战。
我们面临的另一类挑战是如何推广欧林经验。我们不仅要展示欧林模式在从零开始时的可行性,还要证明现有的教育机构也可以进行变革。
如今,欧林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我们自己也开始面临保持创新的挑战。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现有的体系,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04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甚至成为领导者?
Jason:我的同事常说,欧林培养学生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知识,而不是“以防万一”学一堆可能永远用不上的东西。很多传统的工程项目都有一长串课程清单,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知识,仿佛有一天某个人会让你证明格林定理之类的东西。
然而,我们意识到,这种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未来的学生和社会,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了。如今常用的一个词是“VUCA”,代表“易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性”。它很好地概括了当今学生将要进入的世界。知识已经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体系,事实上,许多我们今天教给学生的知识在他们毕业后的几年内就可能变得过时。
尤其是随着生成式AI等工具的出现,学生现在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完成许多过去需要工程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任务,比如计算和设计。因此,我们项目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生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够适应这些日新月异的工具和技术。
05 如何筛选出适合新工科教育的学生?
Jason:这里有一个陷阱——那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非常成功的学生,往往对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最不开放。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总是一个挑战。但在欧林,我们非常明确地采用了成长型思维,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录取的学生和聘用的教师,都是那些具备在我们环境中真正蓬勃发展、并能在我们的项目中取得成功潜力的人。
当然,传统的教育环境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成功。课程的目的是不断测试学生,并不断让你觉得自己可能不够优秀。也许你在这个阶段通过了,但在下一个阶段你可能会失败。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可能是有效的,许多项目凭借这种方法变得非常有声望。但我认为这并没有真正服务好学生,也没有服务好社会。它排除了许多本可以成功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无法在某一环境中取得成功。
欧林则建立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这种文化真正支持个人发展,并鼓励人们冒险,让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失败,可以作为个人和工程师得到发展。我们相信,这比传统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06 创业者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Jason:我认为这是两者兼有的。一方面,我们确实有一些学生,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坚定地想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即使他们遇到挫折,也会再次站起来。所以我确实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创业潜力。
但我也认为,创业潜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那些本身就有很强创业倾向的学生,也会从系统化的课程中受益,帮助他们进一步培养创业思维。而创业思维对所有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哪怕他们没有表达出想要创业的意愿。
欧林非常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占比可观,他们在毕业后创办了成功的、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我更自豪的是,我们几乎有40%的学生,在毕业后10年内会参与到某种创业项目中,可能不是以创始人的身份,而是以早期员工的身份加入初创公司。最让我骄傲的是,我们致力于在100%的学生中培养创业思维。这是我们课程的必修部分,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
07 如何看待欧林工学院和科创学院的合作?
Jason:我有幸见证了科创学院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对我来说,欧林的使命与科创学院的使命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我认为我们在方法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设计思维是我们课程中的核心部分,而它也是科创学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思维在科创学院中同样至关重要;两个机构的核心都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08 科创学院的创业者与欧林工学院的学生有什么异同?
Jason:这两周,我和几个不同的团队进行了交流,对他们的才华和投入深感钦佩。我发现他们在坚持和韧性上与欧林的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充满激情,即便在尝试某些方案并遭遇失败后,仍会继续调整,直到找到成功的路径。这是我非常欣赏他们的一点。
我也注意到学生们所从事的创业项目类型有不少相似之处。虽然欧林一开始并没有把机器人作为核心重点,但它逐渐成为我们的优势领域。硬件技术处于软件、硬件和机械系统的交汇点,而深圳无疑拥有卓越的供应链和创新环境,特别适合孵化这种类型的公司。在波士顿,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正在从事类似的技术开发。所以,我非常希望能把波士顿的学生带到这里,与科创学院的学生开展合作。
09 接下来的一年中,你有什么样的目标?
Jason:我希望能够直接参与针对创业者的课程设计当中,帮助搭建一套系统的学习框架。
据我观察与发现,科创学院一直积极地与其他高效开展合作,包括深职大、港科广等,这些机构受到了科创学院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是间接受到了欧林的影响,正在推行全新的工程教育模式。接下来,我将继续推进课程设计工作,并支持合作高校的教师发展计划,有可能前往北京、重庆、宁波等地,深入探索系统、分享经验、深化合作与沟通。